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世振 時永琰)“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近日,山東省樂陵市第一實驗幼兒園活躍著一批穿著園服的孩子們,他們揮汗如雨,手中拿著農具,懷里抱著麥穗,勾勒出讓人側目一幅勞動畫卷。
“如今很多孩童,只是偶爾在書本上觸摸麥穗的圖案,卻感受不到麥芒刺手的痛感,孩子們或許張口就能背誦‘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卻很難懂得每一粒莊稼都是農民用汗水換來的。勞動教育應該更多地走向室外,在大自然中生根發芽。”該園園長金麗娟表示。該園引導幼兒通過真實勞作出力流汗、磨煉意志、收獲成長。
近年來,樂陵市教體局為保障勞動教育的扎實推進,以豐富的地域特色為基礎,構建多層級、多樣化的勞動課程體系。設置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地域特色、非遺課程、實踐體驗五大板塊,注重“校內+校外”勞動體系建設,不斷拓展“家鄉推介官”“研學游”“進農場”“進社區”活動,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點。
各級各類學校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設置科學合理的勞動特色課程,形成從易到難、螺旋上升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同時整合社會、家庭、學校資源,邀請農技專家、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授課,組織學生到工廠、田野等地開展研學實踐,鼓勵家長在家中引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勞動教育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和家庭,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近日,黃夾鎮中心小學“割麥—收獲—加工—制作”體系化的“麥向成長”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學生們不但體驗割麥的艱辛,還實地走進磨坊,感受傳統加工技藝。
“先把酵母用溫水化開,再倒入面粉里,然后慢慢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團……”該校學生蘇蕊的家長一邊說,一邊示范。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紛紛擼起袖子,開始揉面。有的面團揉得坑坑洼洼,有的還沾了一身面粉……學生們絲毫不在意,盡情享受勞動樂趣。
據了解,該校持續打造“三色”文化育人體系,孩子們在汗水中感悟紅色精神,在自然中培育綠色理念,在收獲中體驗金色農耕,以三色文化為載體,在學生們心中播下了熱愛勞動、尊重自然、傳承精神的種子。
在樂陵市寨頭堡鄉閆芙蓉小學的“桃李園”里,認領果樹的學生們開啟了“‘杏’運采摘”之旅。從翻土施肥、澆水除草,到疏花疏果、收獲采摘,孩子們親歷農作物生長的全過程。四年級學生高家駿說:“學校杏樹今年結了100多個果子,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特別開心!”
“勞動教育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精神的培育。”樂陵市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溫海東表示。通過勞動實踐,孩子們懂得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鍛煉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讓思政教育、育人實踐真正落地生根。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